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重回百年隧道時光

2019/05/05  重回百年隧道時光

1913年(大正2年),桃園發生嚴重旱災,日治時期由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與狩野三郎等設計,興建桃園大圳幹線及12條支線串連埤塘。
1916年(大正5年)動土,1924年(大正13年)竣工,翌年5月22日舉行通水式,1928年(昭和3年)各蓄水池與給水幹線的工程正式完工。

早期桃園大圳的取水口位於現今石門水庫依山閣一帶,引大漢溪(大嵙崁溪)的溪水灌溉,到了1953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水位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灌溉系統,並將桃園大圳的取水口遷移至石門水庫後池堰西北側。桃園大圳的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大溪區、八德區、桃園區、中壢區、楊梅區、新屋區、蘆竹區、觀音區、大園區。

為維持大圳的灌溉及供水功能,桃園大圳於每年11月起至翌年的1月停水、進行圳道及沿線圳路的歲修,自1996年起,桃園農田水利會利用停水期間舉行大圳健行。

今年慶祝滿百年,開放隧道給民眾健行,路程平面道路為1.3公里、隧道2.7公里,隧道部分從桃園大圳二號隧道出口一路走到桃園大圳進水口,預估全程健行時間約為1.5小時。

在收到朋友分享的訊息後,就請朋友代為報名,取得這份秒殺的百年難得體驗機會,透過個人資料投保意外險後,憑卷換取帽子,而主辦單位貼心準備的帽子是有照明配備的,讓走在漆黑的隧道裡多一份安心。




從接駁的遊覽車下車開始步行後,就穿梭在三坑附近的農地裡,沿途看到個人裝備各異,有人短褲拖鞋,有人長筒雨鞋,登山杖,最厲害的是連青蛙裝都出現,行程說明書上表示會有約25公分左右的積水在隧道裡,我準備的短筒雨鞋,在一進入隧道口後就浸水了。





漆黑的隧道裡,因為眾人的頭燈顯得人影晃晃外,最有趣的是,明明隧道裡水很少,卻因為移動時濺起的水波,而使得沿途充斥著漴漴的流水聲,看著結伴同行的人相扶持著,最感人的是那年歲近七八十的老夫妻,先生一手扶著老伴腰,緩緩而行,走在看不見盡頭的隧道裡,沒有其他的出路,就像人生生老病死的路途一樣,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都要經過這樣的過程。





而這百年前興建的過程中,曾經有將近五十幾名的英雄,獻出他們的生命,成就了這百年大業,此刻的我們就像同乘一艘船一樣,生死與共,若是大水沖入隧道沒有人逃的了,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想到此不禁轉頭細看經過身邊的每一個人。越到後段,因為浸水的鞋,因為水中移動的重量,因為疲乏,開始有人停在旁邊休息,或等待落後的夥伴,就像生命的列車,有人開始下車,可是時間的軸並沒有因此而停下來或減慢。








細看隧道裡的牆面,接駁處有著大小不一的水滴落,深長的隧道裡,同時湧入數百人,一呼一吸間讓百年的隧道空氣裡,除了原本的濕度,還多了人的溫度,每前行一段路,就會發現幾顆大石頭在路邊,或是壁面上噴出的水柱,有時感覺碎石流入腳底,稍有不適,有時因為時間久了,讓身體產生機械性的移動,而人的魂開始漂離這肉體,跟著每個人帽子後面的螢光晃動著。









在出口處陽光撒下的盡頭,有從高處落下的瀑布流水,有人聲鼎沸的聲音,讓人落入人間,回到現實,褪下濕透的襪子,丟入垃圾桶中,宣告著一種體驗的結束,望著眼前壯闊的水庫後池堰,和山嵐間起伏的雲海,我們是一個多小時的體驗,有人是日復一日的進入這彷彿無盡頭的隧道工作著。






感謝為這百年大業付出的所有英雄。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