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桃媽認識台灣第122天 上山聽歌日

2015/06/30 桃媽認識台灣第122天  上山聽歌日

    以前工作一段日子  我就會很想很想去唱歌  想把自己關在包廂  一個人獨享所有的時間  把所有喜歡的歌  都點出來唱上一遍兩遍  有解放紓壓的感覺  而現在離開職場近半年了  這樣的衝動和需求  好像自從出門遠行後  就再沒有閃過腦袋中了  是因為被工作綑綁的壓力消失了  不再需要靠歡唱嘶吼來解放  還是我找到了新的紓壓方法  朋友問我不累嗎  要不斷適應新環境和勞動  走過了  發現除了勇氣  自己還多了份淡定  學會在農務中  和自然相處  也習慣了在戶外的空氣  今天在山上的卡拉OK位置上  堅守崗位十個小時  雖然是在自然中  但人被困在位置上  那種被綑綁的感覺又回來了  卻無意用歌唱來解放  下山時刻意走了不一樣的路  喚醒自己的聽覺  視覺和味覺  樹上的松鼠穿梭  跳躍的覓食  鳥兒在歌唱  姑婆芋的花開了  不同高度的植物  有不同的生長狀態  在和自然相處的時候  會讓人有時間慢下來的感覺  你只要願意停下來  就會有新發現  也許我還不是一位農夫  沒能感受農夫承擔的風險  沒能體會被忙不完的農事追趕的苦  更沒能知道產品滯銷的恐懼  但我感受到大自然和土地的能量了  至少我沒遺忘了自己  沒丟掉了這份本能
圓通巖前的石雕畫
劍潭山活動中心


    手中的新書  者士瑩去年九月出版的  "我,故意跑輸"
當自己心中的第一名 寫給15 20 30 40的你  是自己在書店中  無意翻閱到的  流浪醫師小杰的故事  什麼勇氣  讓一個15歲的孩子  願意自己一人留在人生地不熟的阿根廷  還擔負起照顧三個妹妹的責任
什麼樣的恐懼  讓一個孩子  再也不敢要自己最喜歡的東西  又是哪來的勇氣  讓他去正視自己的焦慮  改造自己
哪來的自信  讓他們選擇  走一條和別人都不一樣的路
一個用了四年時間  讓自己像個流浪醫師一樣的  去看盡人生的生老病死  最後定位了全人醫療的這條道路
一個寫作了20幾年  從未放棄但不斷的質疑  檢討和修正自己  慢慢找到自己的特質  用誠懇的心和讀者為友  發揮更大的力量  讓世界變得更好
    我第一次參加者士瑩的講座  看到很多和他像朋友一樣的讀者  將小小的講堂  擠得水洩不通  座無虛席  者士瑩擔心後面的讀者  看不到他  全程的演講都用站立的方式  讓我感受到他和別的作家不同的地方  這本書  可以看到很多作者內心深處的自省  對我來說  非常得受用  值此時刻  我想找到自己定位的時刻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桃媽認識台灣第121天 兒子的搬空記

2015/06/29  桃媽認識台灣第121天  兒子的搬空記

    和先生一起驅車  前往新竹  幫孩子清空宿舍  住校4年  孩子為我們省下很多的住宿費  同樣的車道  4年前  我們帶著剛要進入大學新生活的孩子  來辦理報到  購買住宿用品  整理寢室  一晃眼  4年的時光就溜走了  看著校園內的學子  我依舊是4年前同樣的心情  想像自己是拿著書本  漫步在校園裡的學子  年紀越大  越發想要珍惜  當個沉浸在書海裡的學生  先生戲謔的說  你去考ㄚ  也許日後來當個老學生  也是不無可能的事
    大學生活  帶給孩子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看著四散的書本  加上孩子陸續搬回家的書籍  到底有多少書  是孩子啃食進去的  已不重要  當他可以將所學  應用在生活體驗上  學弟妹的指點討論上時  還有釐清自己究竟想讀想學想探究的是什麼  這些才是最珍貴的收穫  宿舍前開枝散葉的大樹  年復一年  送舊迎新莘莘學子  它用它的枝葉  幫孩子遮陽  帶來活力的氧氣  傾聽孩子的笑語或悲傷哀愁    讓鳥兒築巢蟲兒覓食  用它自身的姿態  給孩子示範  生命的價值  需要自己去探尋和創造  一車一車來清空宿舍  帶著學子離開校園的私家轎車  也象徵著將這群  曾經一起共同歡笑  淚水打拼的孩子  帶進下一個各奔前程的旅程
4年的全部家當 一部車就塞滿

帶走的是被單 床墊 用品 書籍 帶不走的是年輕的光輝歲月

有多少人為你駐足停留 那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為多少人帶來意義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桃媽認識台灣第120天 中區秀明農法班聚會

2015/06/28  桃媽認識台灣第120天 中區秀明農法班聚會

    趕搭清晨5:25的火車  意味4:00就要起床著裝  幸好只要搭到台中火車站  便可搭朋友的便車到竹山  今天要到一位農友的田地參觀和聚會  出席的人數超過預估  大家來自四方  有遠從台北 屏東 彰化 埔里來的  大多是上過秀明自然農法課程的學員  帶著家眷來出席  老師和主場的農友  先帶大家去參觀果樹園區和水稻區  在大片草地的覆蓋下  陸續看到香蕉  木瓜和鳳梨  大家好奇的是  為什麼鳳梨要套上稻草桿  原來是怕鳳梨曬暈了頭  幫它穿衣服  和一旁鄰田的鳳梨用各色紙板覆蓋比起來  自然美觀又環保的多
竹山地區 來自濁水溪的水源

向桌子一樣平整的八卦山脈

一旁慣行農法 用塑膠布覆蓋菜畦 避免雜草叢生 香蕉樹旁插了黑色竹竿

被矮化過的木瓜樹 

沒有雜草 整齊劃一 大量種植的茄子 

竹竿架高 茄子不落地 較不會腐爛

農友的自然田 鳳梨被雜草包圍

香蕉 木瓜樹長在大片草皮上

穿上稻桿抗曬的鳳梨


慣行農法的鳳梨 利用彩色硬紙覆蓋

農友分享自家的果園

    水稻最重要的是進水和排水的控制  同一區的稻穗  就因地勢高低  水位的不同  出現了不一樣的結果  但福壽螺的危害  在這塊田裡卻很少見  原來是有鳥兒來幫忙  益蟲害蟲常是一線之隔  菜園裡多元化的種植  看到茄子  絲瓜  秋葵  醜豆  蒲瓜  玉米  芋頭等作物  老師建議絲瓜類  最好種在水源邊  因為它們喜歡喝水  水稻田和菜園的距離不短  和住家的距離更遠  菜園需要天天巡田照顧   無法分身  對於灌溉和收成的時機  都會打折扣  今年特別高溫  若沒有野草的幫忙留住水份  會乾涸得更快吧  種植的路上  總是有新發現和可以實驗比較的地方  連枝架  網罩適合什麼樣的作物  都有它的學問在裡面
老師指導育苗區要靠近水源的重要性

灌溉水源進口處 水量排放的控制 十分重要

以人力手工插秧的稻田 兩旁的稻穗因為通風 長的較好

地勢較高的地區 水留不住 稻穗生長較慢也較稀疏

後段水量充足 稻穗飽滿 分支也多

倒映在水田中的天空

僅存不多的福壽螺

來自濁水溪的水源入口  泥沙淤積較多

水源閘道出口
多元種植的菜園 大家在咸豐草堆中找紅蘿蔔


    午餐是大家一人帶一道菜來分享  人多熱鬧又快速  很多涼拌有風味的小菜出籠  洋蔥和芒果的融合  最叫大家讚揚  洛神花和嫩薑的搭配  也是意外的清爽  小黃瓜和蒜瓣醬汁的醃製  開胃滿分  細火慢工的滷豆干  加上自然米的糙米  營養又飽足  綠豆紅豆甜湯外  還有芒果青撞奶的絕配  另外手工搓製的粉圓刨冰  大人小孩都愛  果園現摘的鳳梨  馬上造成預購潮  切塊的愛文芒果  嬌小的土芒果  葡萄  荔枝等  沒有葷食  卻沒有人會覺得不滿足的  口口吃得開心又飽足  飯後還有現場的南管演奏表演  10種不同的樂器和泉州語調的唱腔  在廟前的聚會  大家分得神明的福氣  可以聆聽樂曲
準備午餐中

向廟方借用前庭聚會





南管現場演奏

年紀小小的妹妹也加入演出



    因為是很多不同時期的班級學員參加  所以透過自我介紹來認識外  也了解大家耕種的作物和進展  並且互相加油打氣  老師也適時為大家解惑  也有消費者的心聲傳遞出來  會後大家將自家的作物  拿出來交易  這樣的聚會  兩個月一次  可以凝聚大家對自然農法的向心力外  也是很好的作物交流時機  有幸參加讓自己聽到更多  農友的困境和心聲
    謝謝先生的等待和陪伴我用餐  飯後的河堤散步  暑氣仍未完全消散  依舊熱氣襲人
一鍋三吃的花雕雞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桃媽認識台灣第119天 食農教育課程

2015/06/27  桃媽認識台灣第119天 食農教育課程

    學著自己找車班  搜尋到達的地點  和徒步的距離時間等  再一次體驗到人生的第一次冒險  一人獨自跟著導航到達目的地  是件讓人非常雀躍的事  雖然是在我46歲中年時  才做的瘋狂事  但很值得  因為今天的課程  精彩無比
苗栗頭份信義國小 校齡只有十年

在圖書館舉辦

    由苗栗縣政府補助的費用  提供給對食農教育有興趣的教師和相關人員  由觀樹教育基金會協辦  並且請來裡山塾的工作人員來指導  從97年就開始著手食農教育課程設計和輔導的他們  經驗豐富外  資源和支援更是多元  第一堂課讓我們了解到食農教育的重要  和全球各國目前在進行的食農教育狀況  英國的傑米 奧立佛廚師  用他自身的料理力量  在改變世界  而美國的第一夫人  也在白宮闢建有機菜園  讓孩子來體驗操作  日本更是從上到下的動員  國家直接立法發佈下去  反觀台灣  近年的食安爆發  政府尚未警覺  民間很多團體已開始  自發的動員起來  連老師都自主加入行列了
上課前 放映一些小學食農教育的影片



    第二堂課  就是苗栗城中國小的康老師  帶來非常精彩感人的分享 她個人從2010年開始策劃  延續帶班到現在  讓她感受最深的是  現在農村的孩子居然連稻穗都不認得  今天是她的第一次分享會  帶我們回顧食農教育的第一年  孩子和她連鋤頭都不會拿就學下田的窘境  熱心的老農捐地又出人力的帶領孩子  從頭除草鬆土整地開始學習  一班10個人  有多重過動的孩子  有嬌生慣養的孩子  有互看不順眼的孩子  一年的親土親自然  就讓他們學會分工  團隊合作  負責的態度  過動被排擠的孩子  學會了等待和配合  嬌貴的孩子懂得了感恩  老師說: 泥土 田地和老天爺  會柔軟每個孩子的心
孩子們學著整地 播種

為了預防蝸牛吃幼苗 孩子們想出來用球果保護幼苗的方法

老農示範水稻的育苗方法

插秧前 向土地公 向大地祝禱

孩子赤足 彎腰 虔誠的禮敬大地 插下秧苗

學習幫長大的水稻除草

灑下粗糠覆蓋 讓雜草不再生

為了預防鳥兒偷吃 孩子們製作稻草人來守護

歷經4個月 收割時的喜悅

    孩子的第二年  肩負起了帶領學弟妹的責任  還有自主安排要種植得作物  尋找資料和老農伯伯的諮詢互動等  老師成了第三人的觀察者  最後一次的種植  孩子堅持種植的西瓜  在不被老農看好  無肥料情況下長不大的警告  孩子冒雨抱著滿滿的收成  在最重的高達32台斤的歡呼聲中  畫下句點  畢業前夕  孩子自主的為學弟妹們  在校園整地出一片  留給他們種植的禮物  也留給指導她們的老師  滿心的感動
嬌美的康老師 用她堅定和柔軟的心 開啟孩子的五感

善用附近資源和人脈 是很重要的事

老農的傳承 孩子的用心

慣行和友善耕種植物的差異 騙不了舌頭

為了學弟妹留下的禮物

孩子自己發想農地的樣子 用來挑戰無農藥無肥料的西瓜

要在田地上 做出代表老師和孩子太陽的菜畦

冒著大雨 捧著西瓜 難掩興奮之情

最後的成果 數字會說話 

    裡山塾的工作人員  希望在今天的課程中  為老師建立起信心  為老師開啟食農教育的鑰匙  破除了老師多重的顧慮和問題  並教我們思考  如何將食農教育和現行的學校課程結合運用  實地帶領我們  尋找校園中  適合耕種的地點  要注意的日照  水源和排水問題  並且動手製作利用落葉  廚餘來堆肥的過程  給了我充實的一天和更多看待務農的角度及視野
賣力推廣食農教育的熱血工作人員

分組討論 如何將學校課程和食農教育結合 健康與體育的連想

數學在食農教育中的運用

歷史 地理 公民也可以和食農教育結合

綜合領域課程的延伸

校園內的小小農場 多元豐富

利用鐵網 直接圍在稍陰涼處 即可進行落葉堆肥

第一層先放乾的落葉

第二層放入廚餘果皮

一層乾一層濕的堆疊 讓微生物可以滋長

適時的補充水分

咖啡渣也是很好的肥料元素

最後一層要覆蓋乾的落葉或稻草 大約一個月後就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