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桃媽認識臺灣第245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七)

2015/10/31  桃媽認識臺灣第245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七)

    巷弄裡的美食,有時連招牌都沒有,騎車偶而路過才看到,招牌是義大利麵,為了迎合臺灣人,也賣台式海鮮麵,和飯食類,飯類主菜很簡單的菜名,雞肉飯蝦子飯和魚肉飯,三樣小菜附湯,連料理方法都沒介紹,簡單不囉唆,沒招牌,門口擺個黑板,寫上今日特餐肉醬義大利麵55元,就這樣,任你想像,任你決定要不要吃。

    周末的夜晚,也許是我來得早,十幾位等餐的客人,全部座位數大約30位,年輕正妹4位,負責烹煮和送餐,義大利麵紅白青醬的選擇,雞肉海鮮,蝦子蛤蜊的選項,我喜歡選青醬,義大利麵作的好不好,青醬最知道,醬汁的香氣和油脂比例是關鍵,麵條熟度沾裹醬汁的程度,就是決勝點,呈上桌的氣勢,讓我莞爾,完全和菜單及裝潢一個樣,簡單明確,不過度包裝,一人一鍋,把手和鍋子整個捧上桌,熱氣騰騰,還加麵不加價,老闆誠意十足,不怕你吃,加點一碗20元的蘿宋湯,全部大洋是155元。




在店門口烹煮,沒有抽油煙機,走道盡頭後方另有一廚房,是不是,全店極簡風,就這樣兩排座位,一眼望穿,不過麵沒過我的水準,這樣價位,不能太要求,正妹還沿桌送自製手工司康,吃人嘴軟啊!到底是內行人開還是外行人創意?


    說到創意,就不得不折服,這家英文補習班的玩法,巷弄內不起眼的招牌,但接送的家長不少,利用南瓜燈作了一個超大的巫婆,很引人注目外,萬聖節遊街要糖果的把戲,還準備了很多創意應景的點心,等待遊街回來的孩子,我喜歡這橘子變身南瓜的點子。


而這一桶漂浮著眼球的飲料,就等膽大者來品嚐。



將銅板放入手指套,填塞爆米花的巫婆指,也是引人遐想。


幽靈糖霜,絕對是孩子最愛的甜心 


不過所有的裝扮,都比不上這台,停在路邊的樂器修理車,來得讓我震撼,老闆號稱能修各種樂器,而我看塞滿整車的東西,實在看不出修理的工作空間在哪裡,一旁的隨身聽,撥放著電台節目,無奇不有的事,天天都有得看。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桃媽認識臺灣第244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六)

2015/10/30  桃媽認識臺灣第244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六)      

    黃酒具有特殊的香味,用來紅燒雞肉,香味四溢,讓人懷念起,以前餐廳裡的花雕雞,停在窗檯外的客車司機,都受不了誘惑,想買來品嚐,這個料理小廚房,沒有抽油煙機,小廚房烹煮的香氣四竄,總是引起客人的觀望。


食譜中加入的蛋豆腐,在加入一起燉煮後,變成超級下飯的配菜。


    泡菜,金針菇和毛豆先炒熟,再淋上蛋和麵粉及水調製的麵糊,以為會很難翻面,或容易燒焦,卻因為泡菜和金針菇烹煮過程中會出水,保持了濕潤度,讓其不易燒焦,小火慢燒後,我切成四等份翻面,意外的完整好翻。



多學了一道金針菇的料理手法,真是不錯,好吃又好玩。


    故事館裡,有一個像是中藥材抽屜的櫃子,放著幸福的花生籤詩,運用雲林在地的黑金鋼來包裝,從籤詩的裁切,花生殼剝離,捲籤詩,配對花生殼,綁金線,都是純手工的心意。


    延期了兩檔的講座,到今晚終於有機會,進入虎尾厝沙龍的庭院,聽陳玉慧作家的分享會,生命就是一本書的主題,談家族寫作的故事,遠嫁德國巨蟹座的甜美作家,生命歷程豐富堅韌,不像外表柔順,大學時讀中文系,卻為了到英國學戲劇,而去紐約當特派記者賺學費,然後為了愛去德國,卻又改嫁別人,一天內就決定走入婚姻生活,不斷的改換跑道,變換角色。



    有人遠從臺北臺中來聽分享會,很多女性讀者,男性也不算少數,還有年輕人,大約20多人,將庭院擠得很溫暖。



    外婆是沖繩人,父親是北京人,母親臺灣人,複雜的家族血統,讓她不知如何定位自己,童年沒有父母陪伴,有過一段長達兩年,獨自面對只會日語和臺語的外婆,讓她陷入極度孤單寂寞,被遺棄的悲傷中,透過家族故事的書寫,來讓自己重新和家人對話,並找到自己的定位。



    這本已經16刷的書是,"海神家族",作者知性又柔情的分享對談,讓我很想找來閱讀,一個家族的故事背景,也是臺灣最動盪的年代故事。


目前和德國作家先生,一起回來臺灣定居,臺灣也成了先生第二個喜歡的國家。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桃媽認識臺灣第243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五)

2015/10/29  桃媽認識臺灣第243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五)

     排骨飯是極度平民的菜色,我們準備里肌肉部份,經過適當的拍鬆後,肉片變薄變軟,再加蒜瓣,米酒,醬油和糖適度抓醃,入鍋前我抹上少許麵粉,若有地瓜粉更好,再下鍋小火慢煎,肉汁的香味,馬上就飄散出來,一人一片,滿足又下飯。 蕃茄的酸和泡菜很契合,爆香蒜頭後,泡菜蕃茄下鍋翻炒,逼出香味和酸辣度,再倒入高湯裡,加入朋友送來的有機白菜,金針菇,豆皮,讓酸辣的熱湯,襯出蔬果的甜,放入保溫鍋中,整日都有了好理由喝湯。

    舊時的虎尾三高,合同廳舍的消防瞭望臺,糖廠煙囪,還有一個八角形的水塔,今晚在騎車穿越大街小巷時,偶然發現它高聳的身影,是日治時期,日人建造的,高達50.5公尺,以前取自虎尾溪的水 ,後來有了自來水時,讓虎尾變成雲林地區第一個,擁有自來水的鄉鎮,水塔旁一圈舊時的紅磚圍牆,將人隔絕在外,水源重地閒人勿入,以前會開放給小朋友校外教學,曾看過一張黑白的老照,小朋友排排站在水塔旁,靦腆的眼神,沒有活潑笑臉,在當時老師的地位是很高的,小朋友個個乖乖聽話,水塔旁立了說明牌,和展示各種不同的水龍頭開關,另有一棵十分茂盛的老榕樹,樹下擺上石椅和貼了一大圈的石頭地,還不如擺上幾張板凳和桌子,更能貼近老樹,老人樹下乘涼泡茶,孩子樹下結伴玩耍,夜來看不出老樹的高大蓊鬱,找時間白日再來訪。

    照片被手殘,一時刪光了,無法挽救,只好自己想像了。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桃媽認識臺灣第242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四)

2015/10/28  桃媽認識臺灣第242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四)

    出門旅行前,很好的老友,用紫微斗數幫我看過命盤,當時安了我些許心,幫我打足氣出門,旅程中碰到很多精彩有趣的事,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的非常幸運,臺中站全程參與到枇杷的疏果套袋採收,南投站遇上水蜜桃,百香果的採收期,嚐到人間美味,桃園站見習到醬油的釀造,還認識了熱心的木工坊夫婦,花蓮站參加豐年祭演出,部落餐廳運作,雲林站接觸歷史文化薰陶,這周五又能趕上沙龍厝的講座,對於喜歡學習的我來說,這樣豐富多元的生活,非常非常樂在其中,印度的哲語有一段話: 所有發生的事,都是會發生的事,所有遇到的人,都是對的人,已經結束的,就是結束了。 面對每一站的結束時,我學會了,不戀棧,往前看,面對新認識的人,我誠心以待,感謝緣份的牽連,面對變化無窮的事,我學會接受,坦然面對,所以我變成了一個更喜歡自己的人了。

    入秋早晚溫差大,適合暖胃的食物,第一個想到的是粥品,虱目魚在虎尾是平民的美食,再加上營養的蕈菇,紅蘿蔔,茭白筍和薑黃聖品,從生米慢熬,在爐子上依序加入食材,然後不斷的攪拌,看著每樣食材的融合,秋陽照進來的光,落在起泡的粥品上,閃閃發光,有時候你就是會知道,夠了,完美了,每一口都會溫暖到人心裡。


2015年10月27日 星期二

桃媽認識臺灣第241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三)

2015/10/27. 桃媽認識臺灣第241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三)

    清晨自然醒來,離早餐時間,還有一個小時,輕手輕腳,離開房間,來到旅舍後方的沙灘,和昨晚去的沙灘不同地方,剛天亮的早晨,道路和房子好像都還在睡夢中,只有樹上的鳥兒,精神百倍的準備覓食,這兒的沙灘,沒有昨晚那樣的柔細,來訪的遊客較少,沙灘上散布著大小不同的石塊,珊瑚和海藻,大海的包容力,讓人放鬆,好像什麼話都可以向它說,它都會幫你保守密秘,帶到遙遠的天邊,一位大嬸,跪坐在沙灘上,雙手交握的在祈求,禱告還是述說? 我也坐下來,面對一波波的浪花,此時此刻,能在墾丁海邊,看海看日出,是我所料不及的,旅程中總充滿了無數的驚喜,我知道不可能長長久久,珍惜時時刻刻。

    今日上陣的第一場講座,是推動恆春社區生態旅遊,十分重要的推手人物,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陳美惠老師,她從公職單位,轉入學術界,帶領學生,走入社區,尋求資源和人力,並推動產官學三方的合作,一起挖掘營造社區生態價值,將經濟收入和保育工作導入社區,深耕八年,找回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
 


    陳老師滿腔的熱血,表現在她的一言一行中,為了讓生態永續,承載量的控制,單一窗口接受預約,環境教育,巡守監測,社區回饋原則的堅持,精彩的分享講座,讓我們看到,臺灣文化,生態復育的翻轉,很教人感動和看齊,大家聽到欲罷不能。

    由屏東市公所改造成的美術館,也是日治時代的老房子,如何保留老屋的結構,創造出美術館空間的營造,考驗公部門的能力和視野,一年二十幾場的展示活動,靠的是館方人員的策劃和執行力,高達一百多人的志工服務團隊,一天上下午班,需動用到18位志工人力,擔任導覽解說,展示秩序的維護,展品安全的確保等,讓我們讚嘆的就是這群志工團隊的運作,人力的流動是最無法掌控的部份。

    午餐帶我們享用的是,社區媽媽烹煮出來的,在地食材綠寶石崇蘭圳的流域便當,使用的是鍋爐蒸煮出來的米飯,多達八種配菜,原是提供老人關懷中心的老人用餐,現在開發和社區營造結合的特色便當,這幕後的指導者,是在崇蘭地方發展270年的蕭氏家族,他們代代皆有才人出,根據調查出過十位秀才,在1815年捐款倡建屏東書院後,對於屏東的公共性和文化精神的重視,傳承家風而來,今日原是派出所,改造為社區發展協會,關懷老人的蘭陵學堂閒置空間,是蕭家所提供,而這次和傳統匠師技藝,傳統寺廟建築美學,數位科技結合的文化建廟,昌黎殿的三山三國王廟,也是他們所致力推動的,帶我們參觀國寶級泥塑師,現場的工作情形還有其他匠師的工法作品,在寺廟的重建工程中,結合數位典藏記錄,為臺灣廟宇的文化留下記錄。


    從崇蘭圳上源的追朔,濕地的重建,456藝術巷弄,蕭氏家廟,阿緱地方文化館等社區文化景點的串連,串起崇蘭庄拓墾至今270年的共同記憶,形塑崇蘭文化生活圈,積極營造健康與優質的生活環境。

    一整天的活動講座,走讀崇蘭文化生活圈,讓我們看到生態和文化的 社區營造,給了我好些見識和想法,生命中發生的事,都有他的道理,這兩天的見習,對我一路來的旅程,做了很好的統整歸納,我想做的事越來越明,越來越有意思了,滿滿的收穫,種進我心坎裡,等待發芽成我的樹苗,謝謝,感恩一路所遇到的人事物。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桃媽認識臺灣第240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二)

2015/10/26  桃媽認識臺灣第240天  雲林故事館(四十二)

    由雲林縣政府文化處主辦的,地方文化館縣外見習觀摩會,來自雲林各鄉鎮的文化館工作人員,一行共41人,為期兩天一夜的活動,首站我們來到恆春的里德社區,參加當地的生態旅遊,由官方國家公園輔導,和屏東科大教授,青年學子協助的,利用當地部落的人力培訓,成為在地的生態導覽解說員,部落風味餐烹煮員,結合生態和旅遊,創造在地經濟收入,推動保育工作,回饋在地社區部落,我們享用了一餐豐盛的部落風味餐,好些餐點和我在阿美族的部落餐廳相似,讓人懷念,而他們全部落目前居住的人口,只剩一百多人,為我們導覽的好些是部落的長者,說起部落和土地連結的故事,份外有味道,這兒的好水質和未經開發的原始林,也是螢火蟲,青蛙的天堂,更是國際賞鳥人,每年必朝聖的灰面鷲過冬點,我們來體驗橄仁溪部落水源瀑布,他們為了維持生態保育,每天都有排班巡邏,確保水源和生態不受人為破壞,為遊客準備了斗笠,雨鞋和手杖,十分周全貼心,一個導覽員分配10到15名遊客,歷時三小時的體驗,讓我們對生態土地,植物等,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感受,而部落的人也因為這份工作,找到生命價值,和部落土地的連結寶藏,在恆春地區,已經有七個社區,陸續參與了這樣的生態旅遊,將當地的梅花鹿,螢光蕈等介紹給大家,就等大家來認識。










    晚上下榻在墾丁大街上的旅舍,舒適的房間,一天的疲憊,也留不住,大家想要出去踩街的心,墾丁大街上的小吃,聽說來自全台各處,林立的旅舍,酒店,服飾,特色小攤,藝術工作者,將夜晚的大街,點綴得熱鬧繽紛,我們一行七人去踩街,購物,買酒,然後去沙灘飲酒作樂,舒發壓力,平日的墾丁,也是人潮不斷,聽說夏日的大街,到處都是穿著比基尼清涼的辣妹和帥哥,走在大街上,感覺墾丁好像沒有冬天,販賣的服飾,還是夏日海灘的鮮豔清涼裝,到處有幫人刺青的攤位,和手作的飾品,路邊的小酒吧,狂野奔放的音樂,熱情的氛圍,很容易讓人放開心,而我找到再回到墾丁的理由,年輕畫家的手繪明信片,張張述說著他在墾丁四年多來的所見所聞,期待他明年的新創作,也期待更多元的生態之旅。